一本本家账,一项项开支,不仅记录着百姓生活的变化,更记录着国家的发展。多年来在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希勃图村家家户户都有日常家庭开销记账的习惯,从八十年代延续至今,陈旧账本折射出的是对百姓生活的变迁,随时调整收入及支出的平衡关系,形成了勤俭持家的文明风尚。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成为了希勃图村的佳话。
初夏时节,大田里的玉米刚刚钻出地面,记者来到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希勃图村,这里家家户户有着记账的好传统,翻开陈旧的账本,记录着密密麻麻数据,承载着历史的变化。从年开始,村民杨占生坚持每日记账,至今已有30个年头了,记者在杨占生的家里,看到了他珍藏的家庭记账本,这小小的记账本记了30年多年了,杨占生家的各项开支,小到买一瓶酱油、一瓶醋,大到卖粮,卖一口猪和购买一台家用电器,不仅记录着家庭的收支,更记载着社会生活的变迁。
希勃图村村民杨占生:
“好几本呐,这是我父亲给我留下的,他在村上当保管的时候记的账,这是我年家庭进账卖货收入啥的,这些就是新的了年的了,卖货的还有咱们家庭收入支出的就分开了。”
记账对生产生活有哪些新的变化?带来那些好处?
杨占生:
“好处很多,养点鸡鸭换点零花钱都记到账上,土地承包以后咱们粮食打多了,自己卖的也多了,住房从土房变成砖房,又买上小轿车,这就是从记账上反映出来的,该花的钱就花,不该花的钱就不花。特别是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遇到红白喜事五十块钱、二十块钱就能随个礼,现在人情随礼的关系好的也就一百元钱,二百元钱是最高的了,要不然四五百元都打不住。”
记账本是勤俭持家的好帮手,他要把记账本宣传出去,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杨占生的“理财经”让村里更多的户学到了如何理财,如今,希勃图村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小账本。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受一辈子穷。这句老话,被杨德才的父亲演绎得生动而现实。杨德才的父亲80多岁才把“当家”这个权力交给他,怕的就是杨德才他不会勤俭持家。言语之间,杨德才充满了对父亲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敬佩。
杨德才:
“我父亲从七几年开始记账,现在已经40多年了,最早父亲记账本记的相当详细,你看他记的帐,一盒火柴、一瓶酱油他都要记账。后来父亲年纪大了记不了帐本,我就接过来开始记账,一直记到现在。每天花出去的钱都要记,就感觉到生活方面不能超支,同时也有个计算,这个账本时刻提醒我们要做到勤俭持家。”
从年开始,继承了“当家”权的杨德才同时继承了父亲的记账行动,迄今已记满了大大小小的一摞家庭账本。从一代花甲老翁到下一代古稀之人,40年的账本不仅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柴米油盐,受到杨德才老父亲影响,希勃图村家家兴起记账的好习惯,村民们生活逐步有了积蓄,通过日积月累点点滴滴的记录日常开销,掌握收支平衡,也悄然记录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喜人变化。
杨德才:
“我们希勃图村有啥特点,舍不得吃舍不得花,钱盖砖房,第二个舍不得吃舍不得花,买小轿车,真是精打细算。村里大车小车现在有三四十台了,车队一出来排成一排走,这就说明一个文化底蕴,也说明希勃图人的奋斗精神。”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这句话已经浸润到每个希勃图村人的骨子里。泛黄的老账本,已成为教育后代的活教材。如今,杨德才的三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但记账的“父业”儿女们却都继承了下来,而且都过上了好日子。“好日子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奋斗出来的。”杨德才颇感欣慰,因为传承了勤俭节约的好家风。
“家庭记账”模式在悄然改变着希勃图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影响着希勃图村人的精神面貌。希勃图村人从比一日三餐开始,到比打粮、比收入、比盖房、比买车、比清洁、比孝敬。在希勃图村,你家有的,我也得有;你没有的,我得先有。如今在希勃图村,家家记账已蔚然成风,日子“比”着过。据了解,希勃图村有户有家庭轿车,占全村总户数的80%以上。每天在乡企打工的人就达多人。比和超是希勃图村永恒的主题。
“好日子是算计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已成为希勃图村人的共识。
来源:通辽市广播电视台
图文:关雪峰纪鑫
编辑:胡杨
审核:王爱国张庆英
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配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