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金怀儿子切磋)
5月21日,周六,傍晚,我随从省会某宣传媒体部门的同志一道为挖掘弘扬大运河衡水段流域内饮食文化,在景县继续采访探寻。在县委宣传部相关同志陪同下,我们驱车离开县城,沿东大线(X)北行5公里,来到景州镇三里厢村里,现场参观有关“景县馓子”制作技艺,并与河北景县恒盛公馓子传承人张金怀家人进行座谈,为接下来的拍摄制作“大运河衡水美食”专题系列节目做些准备工作。
(由于涉及制作技艺传承问题,在此不便具体描述,只是泛泛一说而已,更没有为他人做广告之意)景县馓子是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的特产,也是景县的传统食品之一。它是油炸的面食,细条相连扭成花样,以“股条细匀、金黄亮润、轻巧美观”著称。其特点是酥脆甘美,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对产妇、老人、幼儿、病弱者最为适宜,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馓子很早以前就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明朝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所著的《本草纲目》一书中,把馓子称为“寒具”,又叫“环饼”。据有关史书记载,它始于南北朝时,在我国分布较广,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而景县馓子历史悠久,声名遐迩。据年该县张如歧先生编撰的《景县新志》记载:“景县馓子最出名”“此艺由业点心者兼之,无单独制造者”。相传,旧时京城中所售的馓子大多由景县人制作。运河边上的安陵镇一带至今还流传着景县馓子曾作为贡品经运河北上向皇宫进贡的故事。如今,景县农村探望产妇、病人时,还习惯于提上两包馓子。
景县馓子历来都是糕点铺制作,也称炸馓子。其制作工艺相当讲究。原料以精粉和卫生油为主,面粉中加入少量食盐。馓子的制作环节分和面、泡条、搓条、盘条、缠条、铺条。先将面和好醒着,每隔30分钟揉一次,共揉三遍。再切成几大块,醒一个小时后,用手搓成如小拇指粗细的面条,盘入有油的面盆醒着。炸馓子的锅也是专用的平底锅。等锅中的卫生油熬沸后,便将醒好的面条在手上一边抻一边缠成馓子坯,然后另一个人套在筷子上,放入油锅中铺条,扭成花样,待炸到脆黄时,一盘馓子就做成了。景县馓子艺人们恪守着传统工艺,制作不放添加剂,基本保持了古时的风味,同时也具有了天然、无污染和时尚的气息。
近些年来,景县重视传统美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重视品牌化发展。景县的恒盛公馓子据悉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店铺当年就坐落在景州塔对面,取名“恒盛公点心铺”,享有盛名,生产制作的食品尤为馓子专供北平人食用,“正宗景县馓子均出自于恒盛公”“景县馓子新中国成立前大多出自恒盛公点心铺,全县所有炸馓子的师傅都出自恒盛公”。如今第四代传人张金怀在延续传统的纯手工技艺上,对食材严格把关,做工更加精益求精,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生产的馓子外观金黄亮润、口感酥脆,股条中空,入水即溶,非常适宜老人儿童及产妇食用。它的口感是任何机械替代不了的,深受消费者认可,也受到相关部门和各界媒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