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皮炎医院好 http://m.39.net/disease/a_9118286.html

编者按

各位读者朋友们,本站现在连载咱们奈曼旗本土作家蒋丽敏老师的著作《蒋家大院的故事》。这本著作讲述了关于一个大家庭的故事,生动、有趣、并且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情。这本著作中的每一篇都是一个单独的优秀作品,所有篇章连在一起构成了这本书——《蒋家大院的故事》。

蒋家大院的故事——引子

文/蒋丽敏

父亲年出生在奈曼老城。

面对着残旧的城墙根儿和留在人们口中的“东门外”“西门外”“南门外”“北门外”的地名,父亲常常给我讲关于老城的故事。

说奈曼老城,就要先说奈曼王府,位于大沁他拉镇的奈曼王府建于清代同治二年(年),后来才修建了四面的城墙,具体修建年代,父亲也说不清楚,但是对于老城的位置,父亲却记得清清楚楚。老城的东面是现在的老武装部和老百货公司之间的位置,如今连一条小胡同都没有了;老城的西面就是现在的光明路,风景线小区的西面的那条路;老城的北墙就是王府北面的大墙,那条街现在叫解放街;老城的南墙的位置在现在的国立花园的南墙,也是连一条小胡同也没留下。城墙的内侧还有四米宽的“城圩(yú)”,“城圩(yú)”就是军事通道,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城圩(yú)”还保持着畅通无阻。

老城墙东西长2.2华里,南北宽1.7华里,墙高一丈二(相当于4米),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池。城墙是夯土板筑,据说墙基础是用黏米煮熟后掺黄土夯筑的。城墙四面分别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门是榆木做成的对开的两扇大门,一侧还开有小门,榆木大门宽四米,高三米,门上还钉着三排像茶碗口大的亮晶晶的铜钉。城墙四角分别有四个炮台。我后来看到的城墙基础宽约2米。而看到完整的一段城墙是在王府西侧的几户人家北院墙,高高的城墙半腰上还有方形的瞭望口,这段城墙毁于年10月。

老城内有三条主要街道,中间的奈曼大街在人们的口中叫“大百货那趟街”,街道两侧聚集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商铺。其中规模大一点的商铺在现在的大百货这个位置叫“长春泰”,奈曼街道北的就是现在的馨苑西区这个位置曾经是老医药公司,当年的商铺是王家买卖名字叫“福合东”。最北侧的大街在王府门前当年也叫王府大街,现在依然叫这个名字。这条街上有两所学校,王府的西边现在大镇派出所的位置是蒙古族学校,在蒙古族学校的西南角是一座日本人开的“医院”。王府东边是当年的王府小学也就是实验小学前身。南边这趟街现在叫“振兴街”,街道两侧都是民居。

老城南门通北门的一条路是现在的大沁他拉路,就是现在的王府西侧的这条路。所以奈曼老城就像一个大大的“丰”字。

蒋家大院就位于老城当年的“盐务局”附近,被称为“西南甲”。总有人问我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是“西南角”啊,西南甲的名字源于伪满时期的“保甲制度”,将老城分为“东南甲”“西南甲”“东北甲”“西北甲”。老城的东南甲有一座奈曼王爷的哥哥的粮仓叫“三爷仓”,当年的第十六任王爷的“五爷仓”在老城西北角城外面的王爷仓,也叫“北仓”。现在的位置是老实验小学北面就是当年的“王爷仓”。

老城外的西北角是当年洛布等的警备大队,在现在的老加工厂附近。洛布等后来成了奈曼旗的土匪头子,最受奈曼人民崇敬的梁东明烈士就是被他杀害的。老城外西南角有一个小村子叫“吕家屯”,就是现在的“光明村”。老城东门的内侧是“警察署”,东门外的北面是“兴农合作社”,兴农合作社的南面是福字号王家的东烧锅。老城的南门外是南苗圃,城门前是一个旗杆,当年的三棵大树附近还有一个敖包。北门外还有一个北苗圃,是王爷的苗圃。

多年后,我时常站在奈曼老城墙的遗址前,望着眼前的林立的高楼和平房;眼前总是出现那隐藏在岁月的深处,老城墙那高大的影子,那老城墙又渐渐变矮,渐渐消失……

年中秋节刚过早晨五点,我出生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母亲说,小时候的我眼睛很大很亮,她一看见我的眼睛,就想起那一年的月亮,漂亮极了。我的出生给全家带来欣喜,全家人都记得我的生日,我成了全家人的掌上明珠。

我从小就被爷爷奶奶嘱咐着,我家住在老城的西南甲。奶奶常常牵着我的手出了西门,到住在西门外的江奶奶家里去看望老邻居;到北门外的大姑奶奶家里去串亲戚;南门外、东门外也住着奶奶的旧相识。

“饼干硬,砖头酥,油漆马路豹花秃”这是流传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奈曼老城的一句顺口溜,可我那时候还想说一句“老头铺的小杂拌儿才最酥”。奶奶常常带着我逛街,因为奶奶最喜欢别人夸她的孙女长得好看,会说话。然后到老头铺给我买小杂拌,老头铺的位置就在现在的联通公司,老头铺里的售货员真的全是老头儿,一进老头铺的门口就能闻到糕点的香味儿,再往里走还能闻到酒的味道,高高的木制的柜台,深红色的油漆早已斑斑驳驳,这些老爷爷管奶奶叫嫂子,他们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熟练地用纸包住小杂拌,然后再拽一根牛皮纸绳儿,将纸包在柜台上飞快地转了两个圈儿,再结结实实地打个结,然后递给我,我就一手拽着奶奶,一手拎着小杂拌往回走,路上还要买两个粘豆包。

老城西南角的蒋家大院里住着我的童年、青年直到出嫁,至今蒋家大院里仍然住着我的牵挂。蒋家大院人口最多时候是17口人,年三十夜里的饺子,奶奶、母亲和婶子们总是早早就忙碌着剁肉馅、和面、包饺子,大大小小的盖帘上整齐地摆着饺子、元宝。爷爷亲自将一枚硬币用开水烫好,然后大家期待着谁能吃到这个“幸运饺子”。午夜的钟声敲起来了,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了,父亲带着叔叔们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母亲带着婶子们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孙子们磕头拜年,孙女们行礼拜年——然后爷爷吩咐:“快拿点蘸头来?”老叔明知故问:“是不是那个‘蒜儿’啊?”全家人哈哈大笑。

城西的老城墙已经不高了,但是很宽,孩子们在城墙边大声喧哗、玩耍,男孩子们骑马杀仗、撞拐;有时候还弄来一个铁丝弯成钩,向前“叽里咕噜”地推一个铁环,更多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把弹弓向老杨树上射击。四个女孩子把腿别在一起,一边唱一边蹦——

编,编,编花篮,

花篮里面有小孩,

小孩的名字叫花篮。

蹲下,起来。

坐下,起来。

一二谁出来。

老城墙渐渐消失了,连痕迹都没有了,只剩下“南门外”“北门外”的名字还顽强地留在老年人的口里,西城墙是现在的“光明路”,北城墙是如今的“解放街”;而南城墙和东城墙连一条小胡同都没留下。当年那连一根柴草都不能堆放的四米宽的城圩(yú)早已变成鳞次栉比的房屋。

蒋家大院前面的大街比原来宽了很多,现在叫“振兴大街”。

生活的每一次经历,我都把它变为我的感动,深深地嵌入心灵。时间就是一把筛子,它总把那些烦恼,情感、事物淘洗得素白。可我没能忘怀,我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个慰藉……

想不想亲手翻阅这本《蒋家大院的故事》?或者和父母一起阅读,一起回味那段过去的时光?来开始一段老奈曼怀旧之旅吧!原价38元,现在还可享受8折优惠哦!奈曼旗环哲书社即日有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5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