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推进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三年攻坚,创新体制机制重整资源,让城市功能匹配高质量发展需求
激活低效片区,下“硬功夫”啃“硬骨头”
在城市更新建设中,低效片区(园区)的开发建设是绕不开的“必修课”。
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中的“八大行动”之一,青岛确定了李沧区北客站及周边区域、楼山区域、西海岸新区王台老工业区、株洲路两侧区域、崂山区张村河两岸区域等10个重点低效片区(园区),以点带面带动全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引导城市发展由追求增量扩面向挖潜存量提质转变,为城市注入新动能、导入新业态、焕发新活力。
毋庸置疑,这是城市更新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三年攻坚中的“深水区”。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土地房屋征收难、项目资金筹措难、土壤污染调查治理周期长等制约因素突出,并且在更新建设中还要统筹考虑特色风貌传承、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提升等多个方面,是一次城市样貌的深刻雕琢。
事不避难者进,志不求易者成。今年以来,青岛结合“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落实各级各部门责任,攻坚行动强力推进。随着青岛北客运站、张村河两岸区域等多个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陆续拉开框架,产业布局将会进一步优化,由低效向高效转变,进而带动其所在区位的高质量发展。青岛城市的产业生态和发展空间,也将随着低效片区(园区)的激活焕发全新生机。
从“纺织机械名镇”升级到“芯屏产业新城”,改变的不仅仅是新业态
低效片区(园区)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跟上城市发展脚步的区域,基本都存在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等弊端。
放大时间坐标轴,这次确定的10个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大都在青岛的经济社会发展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只是随着新旧动能的转换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这些低效片区(园区)需要“腾笼换鸟”,注入新业态、新动能,重构产业生态,提升“亩产效益”。
位于西海岸新区王台老工业区的青岛京东方项目正在加速建设。王冰洁摄
西海岸新区王台老工业区是全国闻名的纺织机械制造业重镇,也是全国最大的无梭织机、喷水织机生产基地,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该低效片区此次开发建设的定位是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打造先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传统的小厂房、小作坊林立是低效的主因。”王台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长江说,去年10月份,由京东方投资建设的全球最大移动显示模组制造单体工厂在该片区开工,总投资81.7亿元,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年产中小尺寸显示模组约1.5亿片,吸引了20余家规模以上配套项目。“这次‘腾笼换鸟’将使王台从‘纺织机械名镇’升级到‘芯屏产业新城’。虽然阵痛不可避免,但是我们要借此契机推动纺织机械产业升级。我们还专门建立了优质拆迁企业安置区,将引导企业在产业升级中振兴。”朱长江说。
与王台老工业区一样,钢厂、碱厂所在的楼山区域,以及市北老四方工业区都面临着“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以老四方工业区为例,重点启动大健康产业园、欢乐滨海城、中车四方智汇港、捷能中泰、郑州路两侧五个片区的开发建设,规划打造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科技金融、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已经开工的中车智汇港项目,将在老厂房上落成产业孵化和智能制造中心,打造一个百亿级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青岛市市北区历史城区管委会主任袁涛表示,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实现约亿元,税费约20亿元,引入人才2万人。
低效片区(园区)激活的意义远不止于此。青岛市确定的24条重点发展产业链,在这些低效片区(园区)确定的开发建设方向中都有呈现。这些片区(园区)的激活,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区域、一个区市,更是整个青岛的产业生态和未来,能够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找到“破题”重要抓手,练就啃“硬骨头”的“硬功夫”
“10个重点低效片区(园区)的建设开发,意味着青岛城市更新‘啃’向‘硬骨头’,挺进‘深水区’。”在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看来,低效片区(园区)存在着历史遗留问题多、土地房屋征收难、项目资金筹措难、土壤污染调查治理周期长等制约因素,因此推进起来“困难重重”,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关键还是要抓住产业、资金这两个关键要素。
在推进过程中,有的低效片区(园区)已经开始逐渐“破题”。
青岛北客运站,位于老沧口片区,处于青岛市区的核心地带。但占地1.9平方公里的青岛北客站,亩均效益却不到20万元。“北客站及周边区域是市里确定的低效片区之一,融资、拆迁、产业导入、规划落实,哪一项工作都让人头痛。”李沧区城市建设管理局副局长贾春梅说,此片区是老国棉厂区域,有近户居民,10多家工厂,闲置了10多年没开发。
随着邻近的沧口机场搬迁时间确定,规划终于得到落实。“这个最大的制约因素破题后,产业导入的问题就成为主要矛盾了。这个矛盾解决了,融资难、拆迁难也就能迎刃而解。”贾春梅兴奋地告诉记者,李沧区专门成立了城市更新招商促进中心,由区主要领导领衔大招商、招大商,“招促中心运行1个多月,已洽谈多家企业,签约30多个项目”。眼下,车站的TOD开发项目正加快施工,在完善公共交通基础上,进行综合开发。
而作为青岛目前最大的“城中村”,张村河两岸区域的改造,将为崂山区腾出可观的发展用地,高端产业加速集聚。目前,刚刚启动施工的虚拟现实产业园一期项目将为青岛搭建更为广阔的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平台,而在未来,在歌尔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下,“焕新”后的张村河片区将吸引虚拟现实产业链配套企业在此集聚,助推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青岛市、山东省乃至全国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可以说,项目产业的明晰以及注入,激活了这两个片区。
构建“1+N”指挥督导体系,形成合力让方案尽快变成现实
从目前青岛发布的10个低效片区(园区)来看,它们都位于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域有所联结,通过改造实现区域联动,也是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
因此,低效片区(园区)的激活,不仅仅是产业问题,也需要统筹考虑其特色风貌传承、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提升等多维因素。按照《青岛市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年)》,张村河片区定位“水脉智城”,重点发展商业商务、文体休闲、居住配套三大功能,打造生态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完善、宜居宜商宜业、富有活力的高端综合型社区。可以说,以虚拟现实产业链发展为产业动能,张村河片区相当于再造了一座小型“产业新城”。
攻坚行动中,已经明确各片区承接区位发展优势,融合生态优先、TOD综合开发、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理念,统筹考虑城市品质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合理布局、板块开发时序等因素,规划了特色发展路线,明确了攻坚项目清单。比如,楼山区域规划打造科技创新与现代生产服务高度融合,创新创意创业要素汇聚,生态优美、活力时尚、服务共享、高效集约、职住平衡的滨海科技创新城;城阳区白沙河北岸区域拟打造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胶东经济圈创新服务高地、青岛北部休闲消费中心、青岛市绿色宜居城区。
这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协作,形成合力,让方案尽快变成现实。
为应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中的千头万绪,我市构建了“1+N”指挥督导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高效运转的工作模式。以市级统筹逐步向下,加强区市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政策体系保障是决定重点低效片区开发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要求,我市聚焦低效片区土地收储、前期开发、招商引资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重点问题,不断优化建设项目土地规划审批流程,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土地供应的同时,对新开工重点项目全面推行“告知承诺许可”、手续办理“挂牌销号”,扎实推进低效片区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同时,坚决禁止土地供应时设置“负面清单”中的附加条件,商品住宅用地原则上不得设置附加条件,以此加强土地招拍挂履约监管,保障项目落地。
焕活低效片区(园区),青岛未来发展有了更大空间和无限可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贾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