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疗 http://m.39.net/pf/a_6815827.html走进奈曼旗新镇伊和塔拉嘎查,还未见其村,先见其“牛”,一座公牛铜像矗立在眼前,体态健壮,牛角锋利,四蹄岔开稳住身形,似要向前冲锋。铜像底座的“万头牛养殖基地”七个烫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头牛是新镇伊和塔拉嘎查产业发展的象征。七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全镇贫困人口最多的嘎查村,如今已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头牛村”。这一切都离不开好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如牛一般勤恳的村民想要发展、想要改变的决心和意志。据嘎查党支部书记吴青华回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嘎查里就开始有养牛的,但是不多,那时牛的行情不像现在这么好。“一是土地条件不是太好,二是养牛收益快而且高于农业收入。”吴青华一语道破现在村里养牛业兴起的原因。“因为这个原因,村里很多人当起了‘牛经纪’,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村里养牛业的发展。”吴青华说,九十年代时,村里就有三四个“牛经纪”人了,他们为村民购进和销售,渐渐地,就带动了村里养牛业的兴起。到年时,全村牛的存栏量就已达到头左右,这对于一个常住户约户的嘎查来讲,户均5头牛以上,人均1头牛以上。牛存栏量虽然不少,但发展不均,村里的贫困户有心无力。年,精准扶贫政策到村入户,除了政策资金外,在旗包联领导的协调下,又从农行协调“金融e农贷”,全嘎查共余户村民申请了贷款,包括多户建档立卡户,累计贷款金额达多万元,购买基础母牛余头。伊和塔拉嘎查的牛存栏量“翻了番”,养牛业再度迈进了“黄金发展期”。“我们村现在号称‘万头牛’村,人均达到4头牛左右,户均达到15头左右。”吴青华说,“村里过百头和两三千头以上的户都有。”说到这儿,吴青华欣然推荐去养殖大户刘广印的家中看看。在村外的一片地上,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牛棚和一溜蓝色彩钢瓦结构的草料库。刘广印正在牛棚里忙碌着。刘广印最初养了30多只羊,由于当时羊市不景气,在村里各户纷纷养牛的影响下,他卖羊买牛,从两头牛起家。年,借着农行下放“金融e农贷”的好时机,他一下贷了26万元,全部用来买基础母牛,两年时间就从2头牛发展到70多头。随着养殖规模日渐扩大,养牛带来的收益也逐渐增加,单笔卖牛的交易最高达70多万元,成为了村里数一数二的大户。“现在大小都算上有多头牛,还想再扩大一下规模,争取养到头左右!”刘广印信心满满。吴青华介绍,伊和塔拉嘎查目前有多户养牛,存栏15头以上有90多户,存栏50头以上有40多户,存栏百头以上的有3户,养殖1头牛年利润近万元。养的住,也要卖的出。吴青华说,大多数村民都靠养牛过上了好日子,也有一部分人独辟蹊径,做起了“牛经纪”,同样走上了致富道路。“牛经纪”是连接养殖户和客商的纽带,无形之中推动着牛产业的发展。朱金良是伊和塔拉嘎查一位有着二十年经验的资深“牛经纪”人。通过养牛,年轻时的他练就了一手养牛、看牛的绝活,一头牛站在面前,一眼就能分辨出牛品质的好坏。成为牛经纪人后的第一笔生意就让他尝到了不小的甜头。“第一次给客户买了20多头牛,赚了多元。”朱金良说,就这样,他开始帮助当地养殖户和外地客商买牛卖牛,并开始小有名气,成为了专业“牛经纪”。朱金良介绍,“客商提出想要购买什么样的牛,我就去挑选合适的,按斤估价后发走。”慢慢地,朱金良积累起良好的口碑。到年,甚至开始有南方客商慕名而来。“一年能发走多车,每车装30到90头牛不等。”朱金良说,“一年能剩个七、八十万吧!”“有了牛经纪人,每头牛至少能多卖四五百块钱,给养殖户带来很多实惠。”吴青华说。目前伊和塔拉嘎查存栏牛近万头,牛经纪人也达到了40多名,他们不但助力了“万头牛”规模的形成,更是推动“牛”经济日趋向好的推手。年,全嘎查养牛收入约万元。成熟的牛产业让伊和塔拉嘎查村民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牛”经济也给这个村注入了巨大的发展信心。如今,伊和塔拉嘎查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不断增强。先后被评为市级脱贫攻坚先进嘎查村党组织、“脱贫致富”红旗嘎查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吴青华说,下一步计划在肉牛加工、粪污处理等方面做规划,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条,让“牛出院树进院”,让村民更富,村屯环境更美。
图文:杨悦侯显峰
编辑:韩牧仁
初审:李子阳轩玉燕
审核:王爱国
终审:闫春岭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疫情防控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