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粉条在我国至少已经有多年的历史,青龙山镇互利村手工漏红薯粉也有了百年的历史。走进互利村手工红薯粉作坊的漏粉间,八九个粉匠们正忙碌着,和淀粉、漏粉、捞粉、冷却,整套工序动作连贯、一气呵成。有着30多年手工漏粉技艺的老粉匠关启云也在现场,正指导着粉匠们如何把握漏粉的力度。整个漏粉间除了隆隆的烧水声,就是关启云的吆喝声,“这胳膊往后抡,往这么来,直溜的,啥活都得学,学会了都是活计。”关启云一边比划一边说。手工漏红薯粉的工艺非常复杂,一般是在冬季制作,要经过红薯洗净、粉碎,淀粉晾晒,和面制浆,漏粉,漏粉冷却,晾晒冷冻,打粉,成粉包装,大大小小的几十道工序,一个环节没做好,粉条的韧性,软硬,长短,粗细都会受到影响。互利村手工漏粉已有百年的历史,如今拥有这项传统技艺的人已经很少了。年过七旬的关启云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从祖辈、父辈那里就继承了手工漏红薯粉的技艺。“一二年也学不太好,我父亲对我们挺严格的,这都一点点儿学习的,我也学习了三四年才出手。”关启云回忆着说。青龙山镇互利村位于我旗南部山区,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让红薯成为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因此也衍生了手工漏粉这项技艺,相比于机器制粉,互利村传统手工漏粉更好地保存了甘薯本身的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蛋白质、烟酸等营养元素和人体所需要的铁、钾、锌等微量元素,制作出的粉条因为筋道、滑爽,远近闻名,每年漏粉都是市场上的紧俏货。为了更好的传承手工漏粉这项技艺,带领村民致富。从年起,互利村先后成立了互利甘薯种植合作社、内蒙古沃禾农产品有限公司,进行粉条深加工,打造自己的品牌,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路子。年7月9号,互利村拿到了通辽市第一家有生产许可证的粉条企业,进一步拓宽了市场,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如今,互利村从全年10万斤的生产量,达到了80万斤的生产量,甘薯面积也从原来的多亩达到了多亩,仅依靠生产粉条这一项,每亩地就给当地老百姓增收元。“现在我们正全力以赴通过市级,打造一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我们会继续传承过去的这种工艺,把它延续给子子孙孙,让他们以后继承我们过去老的传统的工艺。”互利村党支部书记付永久说。为了把手工漏粉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互利村正在积极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源:奈曼旗融媒体中心图文:轩玉燕编辑:石耀霞审核:王爱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58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