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文化志》让您了解这片热土上曾经的历史,今天为您介绍:

第八编奈曼旗的文化管理与文化服务

第四章奈曼旗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蒙古语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奈曼旗乌兰牧骑创建于1965年3月1日,队长1人,队员11人,以蒙古族歌舞为主要演出节目。自建队以来,始终保持自身民族特色,长期深入到广大的农村牧区,为农牧民群众送歌献舞,是一支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欢迎的队伍。到2015年,奈曼旗乌兰牧骑共有演职人员51名,建有640平方米的排练大厅、96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为内蒙古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

奈曼旗乌兰牧骑有着光荣的历史,老队员代小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75年曾专程为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演出。曾专程赴上海、天津为广大工人师傅进行专场演出20余次。

1969年8月,从“干校”队员中挑选部分人员,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70年,改称奈曼旗文工团,主要排演“样板戏”,也创编了小型歌舞《白音牧铺》《一张单据》《草原儿女练兵忙》等。1973年5月23日,《光明日报》刊登奈曼旗文工团坚持为工农兵服务,下乡送歌献舞的文章。同年代表哲里木盟参加吉林省文艺会演。1976年11月,又改名为乌兰牧骑,分歌舞、戏剧两个小分队。此后,乌兰牧骑演出了歌剧《刘胡兰》、话剧《白卷先生》《深夜静悄悄》,戏剧《姊妹易嫁》《奇冤义胆》等。

改革开放后,奈曼旗乌兰牧骑抢抓机遇、不断创新,将自身的民族特色与时代风格紧密结合起来,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喜爱。1980年11月,原乌兰牧骑分为乌兰牧骑和文工团两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984年4月,又合并称乌兰牧骑,设歌队、舞队、乐队、创作组,同年,参加全盟科尔沁文艺会演,有9名演员获表演一等奖,舞蹈《绿色的希望》和《猎场弓情》获创作一等奖。1985年,舞蹈《猎场弓情》参加内蒙古自治区舞蹈比赛,获表演奖和服装设计奖。198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评为先进乌兰牧骑。1987年,参加第一届“科尔沁艺术节”,有7个节目31人次获奖。1988年,为前来奈曼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外宾演出。

1990年,参加哲里木盟民族歌舞调演,歌舞《献给母亲的祝福》等2个节目获团体演出综合奖。舞蹈《雀嬉洞房》《仙柳》、歌曲《月下小桥》《大漠风》《牧民的蒙古包》、好来宝《梁山好汉评“职称”》等6个节目获创作一等奖,2个节目获集体表演一等奖。评剧《雷锋的童年》在通辽、库伦旗等地演出50余场。1993年,排练演出大型评剧《亲人的哭喊》在通辽市演出12场,在奈曼旗内演出20场。1996年,排练大型评剧《孔繁森》,演出20场。1998年,开展“沙漠千里行”演出活动,历时73天,行程6000余华里,途经57个嘎查村,演出80余场,观众达15万人。

20世纪90年代乌兰牧骑下乡演出

进入21世纪,奈曼乌兰牧骑以打造舞台艺术精品为重点,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舞台艺术作品,代表作品有舞蹈《柳编风情》《顶碗舞》《杜若情》,歌曲《农家饭·农家话》《圣洁的哈达》《黑骏马》等。2005年创作、演出了大型歌舞剧《诺恩吉雅》,获得200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类创作最高奖“萨日纳”奖、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2007年创作演出了大型生态情景歌舞剧《科尔沁歌王》,获得通辽市科尔沁艺术节金奖;2009年,创编的大型民族舞剧《绿之魂》获得通辽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撤盟设市10周年全市专业文艺团体会演金奖。音乐情景剧《奈曼婚礼》先后获得科尔沁艺术节金奖、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乌兰牧骑艺术节会演银奖。2010年5月,由乌兰牧骑创作的《蒙古族婚礼》参加上海世博会内蒙古活动周演出,在7天的演出时间里,国内外观众人数达3万人以上。乌兰牧骑创作表演的歌舞剧《那一片绿》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新创”蒙古剧会演和巡演“优秀剧目奖”,并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等部门的表彰。这是奈曼旗乌兰牧骑首次参加自治区级别的会演评比,也是近年来乌兰牧骑取得的最好成绩。

乌兰牧骑演出剧照

近年来,奈曼旗乌兰牧骑发挥自身优势,在坚持为广大农牧民演出服务的同时,经常赴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呼和浩特、北京、上海、沈阳、石家庄和蒙古国等地都曾留下奈曼旗乌兰牧骑的身影,他们以浓郁的民族风情、鲜活的时尚元素,引起社会各界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