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412/6162073.html

假期High翻天到奈曼玩什么,想怎么玩?音乐、跳舞加啤酒?那些东东哪里能能玩,来到奈曼,小编带你玩点不一样的,跟着小编High起来吧~~~

传统民俗尽显奈曼风情

祭敖包

祭敖包是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自古流传下来的原始宗教和生活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系五彩布条或挂牲畜毛角。祭敖包仪式一般在午前举行,届时,供祭熟牛羊肉、各类糕点和酒,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敖包的人们会围着敖包自左向右走三圈,祈求长生天降福。祭祀仪式结束后,常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解放以前,我旗有名的祭敖包活动有明仁苏木斯布呼勒敖包、八仙筒镇图勒恩塔拉斯钦敖包、固日班花苏木图莫套斯敖包等。这些敖包都有各自的传说和祭祀历史。内蒙古近年来有意向设立敖包文化节,加强敖包文化建设。我旗在明仁苏木斯布呼勒敖包嘎查,就有一座具有年历史的古老敖包。据说,公元年,成吉思汗的第24代世孙布尔尼亲王出征归来时,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出现一处沙丘,并且长满榆树,景色十分宜人。布尔尼亲王命令部队暂且休息,自己牵着马,爬上这座长满榆树的沙丘,歇下马鞍,让疲惫不堪的战马凉凉汗(蒙古语——斯布呼勒,汉意为马凉汗的意思),后人为了纪念布尔尼亲王,在这座长满榆树的沙丘高处建起了敖包。本村及周边蒙古族每年农历五月十三都举办祭奠敖包活动。

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古语的译音,译为娱乐、游戏,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既是蒙古族传统盛会和节日,又是传统的体育比赛大会。多半在每年七、八月这一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举行。奈曼旗“那达慕”规模大小不一,大至全旗,小至一个嘎查。大型的那达慕大会一般7-10天,小型为3-5天,参加人数少则几百人,多则十几万人。自至今,奈曼旗举办过九次大型那达慕。在那达慕大会上,最为重视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是摔跤、赛马和射箭,又被称为“男儿三艺”,后来逐步发展到田径、球类、棋类、拔河等多种项目,并表演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年后,那达慕大会由全旗举办发展到各乡镇苏木举办。现如今,奈曼旗那达慕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大会。举行那达慕时,牧区方圆数百里的牧民身着节日盛装,骑着骏马或乘坐汽车、勒勒车,络绎不绝地前来观看。晚上还举行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那达慕已成为全民健身和群众娱乐的重要活动载体。那达慕上的各项活动是力与美的显现、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广泛、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奈曼民歌

奈曼民歌产生至今大约有多年的历史,大约流传下来60多首,代表曲目有《诺恩吉雅》《奈曼大王》《喇嘛达尔罕》《色丹忠乃》《张玉玺》《奈曼明月》《韩德尔玛》等。按不同方式,奈曼民歌可分长、短调,抒情和叙事,奈曼民歌也不乏有幽默风趣、诙谐浪漫之作,如《秃子求婚》《张玉玺》等。奈曼民歌是我旗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值得传承和弘扬。在迄今发现的奈曼民歌中,尤以《诺恩吉雅》风靡全中国,流传海内外,是久唱不衰、人人喜爱的精品佳作。被誉为蒙古版民歌《阿诗玛》。《诺恩吉雅》是民间流传已久的一首蒙古族民歌,长达近三十段,现已搜集整理的有二十段。歌中描述了美丽善良的蒙古族姑娘诺恩吉雅远嫁他乡的故事。本歌的灵魂是思乡情以及家人思念远嫁女儿之情。诺恩吉雅的故事版本很多,其中一个版本为说她是老哈河南岸明仁苏木博尔梯庙嘎查人氏。她的父亲是清代奈曼王府第十一任王爷德木楚克扎布的亲弟弟,时任奈曼边区及博尔梯庙大总督职务。后来,她的父亲将诺恩吉雅远嫁到老哈河以北的白音套海,远嫁的诺恩吉雅由于不习惯那里的生活,忧郁成疾,病死他乡,陪嫁的马拖着缰绳跑回老哈河岸边。诺恩吉雅有个舅舅,是个说书人。他听说诺恩吉雅的故事后伤痛不已,拿起四胡唱起了柔情而伤感的歌《诺恩吉雅》。由此,《诺恩吉雅》成为奈曼民歌的代表被广为传唱。

好来宝

好来宝,蒙古语意为“联韵”,是一种押头韵的即兴自由诗歌。追根溯源,自蒙古民族迁徙到奈曼之时,好来宝便在奈曼地区流行,凡有蒙古民族居住的地方,就有好来宝的声音。奈曼好来宝与其他地区蒙古族好来宝一样,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普及性、通俗性,好来宝说唱的词语通俗易懂,易记易唱。音乐韵律整齐,节奏明快,变化多样。好来宝的篇幅有长有短,题材有大有小,篇幅长、题材大的可以说唱数日或数月,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江山社稷变迁等。篇幅短、题材小的只有几句,一到几分钟就能说唱完毕,多见于即兴的赞颂词、嘲讽词、咏叹词等。好来宝伴奏的乐器以四胡为主,辅以马头琴、三弦等乐件。从表演形式上看,奈曼好来宝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当海”好来宝,即叙事式的单口好来宝;“比图”好来宝,即问答式的对口好来宝;“代力查”好来宝,即论战式的好来宝;“额勒古格”好来宝,即由多人集体演唱的叙事式好来宝。时至今天,无论是民间艺人还是一般农牧民,都能拿起四胡即兴演唱几段好来宝。

观看乌兰牧骑演出

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内蒙古自治区所特有的一种文艺工作组织形式。我旗乌兰牧骑创建于年3月1日,长期深入到广大的农村牧区演出服务,是一支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欢迎的队伍。我旗乌兰牧骑现共有演职人员51名,为内蒙古自治区一类乌兰牧骑。我旗乌兰牧骑有着光荣的历史,已退休老队员代小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年我旗乌兰牧骑曾赴长春专程为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演出。自年以来,我旗乌兰牧骑充分发挥其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四项职能,每年深入农村牧区演出都在天以上,每年演出都在场次以上,为活跃农村牧区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艺术,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奈曼乌兰牧骑以打造舞台艺术精品为重点,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并多次获得奖项。年创作、演出了大型歌舞剧《诺恩吉雅》,获得了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类创作最高奖“萨日娜”奖,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创作演出的大型生态情景歌舞剧《科尔沁歌王》和大型民族舞剧《绿之魂》获得了通辽市科尔沁艺术节金奖;年,创作的《蒙古族婚礼》参加上海世博会内蒙古活动周演出,在上海宝钢大舞台连续演出七天、28场次,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连续参加了三届东北文博会展演,吸引了各地人的观看;年歌舞剧《那一片绿》参加了全区首届蒙古剧汇演和巡演,获得了“优秀剧目奖”,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等部门的表彰,这是我旗乌兰牧骑首次参加自治区级别的汇演评比,也是近年来乌兰牧骑取得的最好成绩。

奈曼四胡

四胡就是四条弦的胡琴,蒙古语称侯勒、胡兀尔,汉语称四弦儿、四股弦儿、二夹弦儿,是奈曼地区传统的民族乐器。四胡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北方的东胡,顾名“胡琴”。历史上,奈曼曾是东胡之地,所以说,四胡应该是奈曼的“土著乐器”。十三世纪后,四胡已经在蒙古族地区广为流传。在我们奈曼,四胡是蒙汉兄弟非常喜爱的民间器乐,四胡的声音无处不在。四胡形制多样,音色浑厚深沉,富有草原韵味。它分为高、中、低音三种。最初为中低音四胡,直至我旗四胡大师吴云龙对其改造,创制出高音四胡。高音四胡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中音四胡可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或为说书、演唱等说唱的音乐伴奏;低音四胡主要用于蒙古族说唱好来宝和蒙古族演唱。吴云龙,内蒙古及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奏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胡音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四胡作为一项文化遗产历久弥新,在我旗得到较好发展,成立了奈曼四胡协会,一些民间四胡组织也不断出现,黑小、扎力森等四胡传承人一代接一代,层出不穷。

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意为故事,也叫蒙古语说书。相传产生于12世纪前后,最初,没有乐器伴奏,只是说书人口头讲故事,称为“呼瑞乌力格尔”;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说唱结合,用马头琴(潮尔)或用四胡伴奏。用马头琴(潮尔)伴奏称为“朝仁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称为“胡仁乌力格尔”。奈曼地区最常见的也是“朝仁乌力格尔”和“胡仁乌力格尔”。“朝仁乌力格尔”和“胡仁乌力格尔”长期并存,但演唱的内容不同。“朝仁乌力格尔”专唱英雄史诗,如蒙古族英雄史诗《阿拉坦嘎拉巴汗》《博迪嘎拉巴汗》等。“胡仁乌力格尔”主要说唱各种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如《隋唐故事》《小八义》《三国演义》等。乌力格尔演唱形式是一人一把乐器(四胡或马头琴),边说边唱,自己伴奏。说唱的故事长的可说上几个月甚至一年有余,短的几个小时就可以结束。乌力格尔的音乐有固定的曲牌名,奈曼的民间艺人掌握的就有多种。著名蒙古族民间胡尔沁(四胡说唱艺人)黑小,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的传承人,内蒙古民间文化艺术杰出人才之一。演唱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名词章法严谨,语句通俗顺畅,内容包罗万象,在保留原生态的蒙古族民歌演唱风味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技巧,是广大农牧民特别喜爱的民间艺人。

编辑/王玉梅葛红宇

点击下面条目阅读更多

更多资讯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