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刚过,奈曼旗东明镇东明村王立辉父子正在院里忙碌着,一个人领着三四个人走进院子,王立辉抬头看了看,放下手中的活计奔着领头的人迎了过来,没有寒喧,没有客套。“盖啥样了?”领头的人问。“墙砌完了,就差上盖了!”王立辉站在那答道。看得出,俩人关系很好。领头的人叫梁海泉。“来得太多了,和自家人一样了。”梁海泉说。作为选派干部,旗委党校教师梁海泉于年3月到东明镇东明村担任第一书记,主抓扶贫工作。一路走来,他感慨万千,看到贫困户的囧境,他心酸;遇到无理取闹的村民,他愤怒,但更多是欣慰和喜悦,只因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驻村扶贫,是他的使命,说起贫困户的情况,他如数家珍。他说,这个村的贫困户绝大多数都是非病即残。韩晓伟,30岁,要经常换输尿管支架;李雪源,9岁男孩,白血病;樊国良,57岁,肺动脉高压;成恩江夫妇,二级残……到村将近十四个月,东明村的33户贫困户,都在他心里装着呢。王立辉是因病致贫。初到王立辉家,看到王立辉因患脑积水瘫痪在炕十多年母亲,再加上年幼孩子的心脏病,他父亲和妻子也是有病在身,这让梁海泉感到扶贫担子很沉重。路在脚下,责任上肩,要脱贫,靠行动。他深知要摆脱眼前的困境,唯有竭尽所能地在各方面多帮助一下王立辉。以后的日子里,住院、找大夫、报销医药费、协调各方关系就成了梁海泉服务这户的“主业”。年底,差点病危的王立辉母亲由于救治及时,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如今病情大有好转。掏旱厕、路面洒水、打零工……王立辉的勤劳努力也让梁海泉倍感欣慰。考虑到脱贫致富的长远发展,还得搞一项产业,但是没资金、没技术成了致富路上的拦路石。一次,旗委书记入户走访,谈起此事,养殖20口红山草猪的产业帮扶计划得以尘埃落定。如今,王立辉正在和父亲王福忠忙着建猪圈。“我穿这条裤子还是梁书记给的呢!”王福忠憨厚地笑着。驻村以来,梁海泉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忠诚履职,积极和村组干部走访群众,了解村情民意、倾听百姓呼声。“扶贫不是治病,扶贫不是还债,扶贫不是养老”。梁海泉经常用这句话来解答群众提的各种“入门槛”条件。“哎呀,老成,帮扶你们家的人来啦!”梁海泉刚跨进贫困户成恩江家的屋门口,一个串门的村民在门口就喊了起来。梁海泉是成恩江家的常客,也帮老成规划了发展“蓝图”。产业发展就是要让群众脱贫增收“从纸上落到地上”。办低保、买羊、建棚舍……梁海泉件件都当自己家的事儿去做。成恩江没想到的是天上真的掉“馅饼”了。成恩江夫妇因残疾,属村里的深度贫困户,梁海泉就跑前跑后地帮他落实残疾人政策,申请残联帮扶项目。由于成恩江有成熟的养羊技术,梁海泉就找来残联,通过帮扶项目资金购买了21只羊。年底,成恩江夫妇卖羊就收入了1万多元。“老成,依你现在的条件,过段时间我们退出贫困户行列可以不?”梁海泉和他商量。老成默不作声。“退出去你也享受低保政策,再说这羊养的也不错!”“行!退吧!“稍顷,成恩江痛快地答道。梁海泉表示,成恩江夫妇没孩子,等年龄大了再给他们申请五保户待遇。梁海泉说,自己本事不大,就有一个想法: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儿去做,应该错不了!包村一年多,自己也深有体会:产业是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保障,但精神扶贫更重要,只有人们首先从思想上脱贫,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村民在致富路上才有希望、有奔头。作者:侯显峰编辑:郭景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51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