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记者康桂君
眼下的通辽草长莺飞,万物生机,乡村景色也是美得不可方物。
翠色盈盈、风光如画的5月,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大自然,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扑面而来的乡风古韵,总会勾起人们“淡淡的乡愁”,发展乡村游可谓天赐良机。
“这是我第三次来草甘了,每次来都有新变化,这次我带着亲友团来体验完沙漠赛车,又来骑骆驼,一边逛一边品尝特色小吃,感觉真不错。”5月5日,四平市的李莉萍一边品尝着烤肠,一边笑着说。
进入5月以来,像科左后旗草甘沙漠旅游区这样离家近又亲近自然的乡村游着实“火”了一把,成了市民假期出行和消费的首选。
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民俗,内蒙古已渐成中国北方旅游目的地,通辽亦赶上这股热潮。当地依托科尔沁草原、沙地、湖泊等自然资源,哈民遗址、孝庄文皇后故居等历史文化古迹,农耕、游牧等地域文化特色发展旅游业,随处都是值得流连忘返的网红打卡地。
“这里自从有了景区之后,我能感觉到大家的想法也都更加开放了,对外界有了更多了解和认识,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规划。”位于科左中旗的孝庄园文化旅游区如今每年接待能力稳定保持在15万人次左右。“来我们左中旅游,还可以吃上特色农家菜,纯绿色!”57岁的白秀花说。“牛羊肉、农村鸡、土鸡蛋都是我家的特色菜。原材料大都是附近村民家种的或者养的。如果顾客想吃,我就给同村人打电话,他们就会把东西送来。”
“我家是种地的,如今没事就要来这边绣点东西,游客们参观完后还会买点我的作品。靠天吃饭不如这个稳定。”奈曼旗青龙山镇四一村李凤兰今年59岁,她之前怎么也不会想到,竟然会有人特意从外地来花钱看她绣枕套。
农耕文化是奈曼旗八虎山庄的特色旅游名片之一。山庄近年特别建立了奈曼民俗展览馆。李凤兰与周遭其他手艺人一道,被邀请在这里展示表演民俗活动,纳鞋底、钉锅盖、编柳筐、蒙满刺绣、驴皮影等如今都已成为招牌项目,十分有趣。游客在这里体验到了乡情,手艺人们也能在展示文化特长的同时增加收入,一举两得。
“生意好的时候,我一个月能挣元哩,就当补贴家用了。别的我也干不动,干这个挺好呢。”61岁的王海贤在李凤兰隔壁的格子间纳鞋底、做鞋面,“游客们特别爱给孩子买些纪念品和小玩意,像这样的儿童虎头鞋能卖50多元。”
奈曼旗庙屯村,人均耕地不足3亩,土地瘠薄,群众贫困面大,40多户群众住的是土危房。年,庙屯村整体搬迁,建设新村。在旅游部门的帮助下,他们保留庙屯村旧址,组建内蒙古庙屯民俗休闲旅游有限公司,发展民俗风情体验、特色火炕民宿、粗粮野菜餐饮、户外拓展训练、爱国主义教育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不但吸引来周边游客,还承办了“千名中外摄影师游奈曼拍奈曼庙屯站大型摄影采风活动”,接待中外摄影师近人。现在,“乡愁故里、民俗庙屯”已成为通辽地区最响亮的乡村旅游品牌。
库伦旗六家子镇依托现代农业资源特色,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游,以农业为主助力脱贫攻坚。形成了以杏树洼村万亩葵花种植基地为代表的一系列现代农业示范区,游客徜徉其间,妙趣横生。
截至目前,全市有乡村旅游接待户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18家;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8家。
各旗县把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生态田园、美丽乡村建设、民俗风情重构同规划、同推进、同提升,在“农、土、俗”上细挖掘,在“新、奇、特”上下功夫。根据各景区景点的不同特色、文化和韵味,分别规划建设各具魅力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充分展示民宿客栈、乡村美食、摄影基地、户外运动、特产购邮、民俗表演、农耕体验等特色及亮点,可谓趣味无穷。
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赏雪,通辽乡村游朝着精细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也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本文来源:通辽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