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的药材种植基地。
合作社统一机收药材。
贫困户家庭成员在合作社打工。
合作社社员种植药材。
刘国安(右)向前来学习交流的人讲解发展模式。
为加快推动精准扶贫进程,奈曼旗沙日浩来镇采取一地四金“药”脱贫的模式,即土地流转租金、入股股金、土地托管保障金、务工薪金“四金合一”,同时大力发展药材产业,走出了一条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路。
一条条水泥路绿树掩映,一块块中药材种植地整齐划一,贫困村民的房前屋后焕然一新……夏末秋初,走进奈曼旗中南部的沙日浩来小镇,处处都能感受到悄然发生的变化。
该镇共有14个行政村,总人口人。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该镇把产业扶贫作为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要抓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
土地流转有租金
“流转一亩地元,我们家25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这啥也不干都比种地要赚得多呢!”郝秀辉是沙日浩来镇东沙日浩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这种扶贫模式的受益者。
说起土地流转带来的好日子,郝秀辉打心眼里高兴,她家的25亩地在流转之前,主要种植玉米、葵花、豆类等,亩平均纯收入元。自年与合作社签定了5年土地流转合同,每年固定收入可达元。
奈曼旗本草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年7月,是一家以蒙中药材籽种、种苗繁育、收购、初加工为主的农民合作组织。目前,合作社发展社员个,在沙日浩来镇以元——元的价格流转土地亩,涉及贫困户41户,土地多亩,为贫困户带来收入近10万元。
贫困户务工有薪金
“现在政策太好了,为了帮助我们脱贫,我们贫困户还有‘特殊’待遇呢!”为了偿还债务、增加收入,从土地“解放”出来的郝秀辉除了土地流转的租金外,还在合作社打一份零工,领着每天80元的薪金。
“合作社年用工量约0个工作日,在雇佣工人时,经过镇党委政府与企业的协商,确定了优先安排贫困户进社务工,并把务工工资在普通工人的基础上再提高20元,给予‘特殊’待遇。”沙日浩来镇副镇长周志军介绍。工作简单、离家近、待遇好,更多的贫困户选择了跟郝秀辉一样的脱贫路子。
合作经营有资金
走进东沙日浩来村马庆春家的大院里,大片的沙苑子长势喜人。
“这院子里一共种了4亩半地的沙苑子,这沙苑子是产籽的,而且是多年生药材,种一次可以连续4到5年收籽,今年是第二年就可以产籽了……”种了两年药材的马庆春说起药材来头头是道。
年8月,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安(奈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入合作社的社员可以选择合作经营模式,公司统一向种植户赊销籽种秧苗、农资,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回收,统一结算。
去年以来,该公司为进一步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为有意愿种植蒙中药材的贫困户免费提供不超过1亩的种子或种苗,价格约元,公司负责药材产品的加工、销售,合作社负责种植和管理,并提供上门技术服务,年底必须负责回收,把输血改为造血,使扶贫对象早日脱离贫困。今年,该合作社共为户发放种苗,涉及人。
土地托管有保障金
“腰间盘突出,腰部骨髓……”白索全细数着多年来缠绕着他的疾病,连连叹气。白索全是沙日浩来镇白音他拉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妻俩患病多年使这个家庭被贫困紧紧困扰。
“这几天老伴又住院了,有好几天没来基地了,今天赶紧过来看看这些药材。”身体不好、长年患病的白索全夫妇俩无法发展种养产业,也无法在药材基地打工,而土地托管模式让夫妇俩看到了希望。
年初以来,该合作社积极创新帮扶方式,提出了土地认领托管模式,合作社将基地里的药材地按照贫困户实际情况交给其托管,合作社负责提供种子、种苗和农资,并负责耕种和收割,贫困户利用闲暇时间即可完成日常浇水、拔草、施肥等田间管理。
“合作社和贫困户按收获利润的6:4分成,贫困户既可在不耽误自己种地的情况下获得一份收入,又可以在管理过程中学习药材种植技术,而且毫无风险。”合作社的刘国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白索全在基地托管了4亩地,种植的牛膝亩产籽斤,按每斤20元价格回收,贫困户每亩地可得收益元,4亩地可收入元。目前,已有28户贫困户托管了基地内亩土地进行药材种植。
“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已成为沙日浩来镇精准扶贫的抓手之一。该镇推行以合作社为“火车头”的特色中药材种植等措施积极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科学有序地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生产,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了大批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加入种植行列,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局面,奏响了沙日浩来农业的“脱贫富民曲”。
吴莎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