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本文转自:农民日报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新镇伊和塔拉嘎查,还未见其村,先见其“牛”,一座公牛铜像矗立在眼前,体态健壮,牛角锋利,四蹄岔开稳住身形,似要向前冲锋。铜像底座的“万头牛养殖基地”7个烫金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头“牛”是伊和塔拉嘎查产业发展的象征。7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全镇贫困人口最多的嘎查村,如今已蜕变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头牛村”。这一切都离不开好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如牛一般勤劳的村民想要发展、想要改变的决心和意志。“伊和塔拉是一个有着户、口人的嘎查。”嘎查党支部书记吴青华说。从20世纪90年代初,村里就开始有人养牛,但是不多,那时牛的行情不像现在这么好。“一是土地条件不是很好,二是养牛来钱快而且高于农业收入。”吴青华一语道破村里养牛业兴起的原因。“因为这个原因,村里很多人当起了‘牛经纪’,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村里养牛业的发展。”吴青华说,90年代时,村里就有三四个“牛经纪”了,他们为村民购进和销售牛,渐渐带动了村里养牛业的兴起。到年时,全村的牛存栏量就已达到头左右,这对于一个常住户约户的嘎查来讲,达到了户均5头牛以上,人均1头牛以上。牛存栏量虽然不少,但发展不均,村里的贫困户有心无力。年,精准扶贫政策到村入户,除了政策资金外,在旗包联领导的协调下,又从农行协调“金融e农贷”,全嘎查共余户村民申请了该项贷款,包括多户原建档立卡户,累计贷款金额达多万元,购买基础母牛余头。伊和塔拉嘎查的牛存栏量翻了番,养牛业再度迈进了“黄金发展期”。“我们村现在号称‘万头牛村’,人均达到4头牛左右,户均达到15头左右。”吴青华说,“村里过头和多头以上的养殖户都有。”说到这儿,吴青华欣然推荐去养殖大户刘广印的家中看看。在村外的一片地上,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牛棚和一溜蓝色彩钢瓦结构的草料库。刘广印正在牛棚里忙碌着。刘广印最初养了30多只羊,由于当时羊市不景气,在村里各户纷纷养牛的影响下,他卖羊买牛,从两头牛起家。年,借着农行下放“金融e农贷”的好时机,他一下贷了26万元,全部用来买基础母牛,两年时间就从2头牛发展到70多头。随着养殖规模日渐扩大,养牛带来的收益也逐渐增加,单笔卖牛的交易最高达70多万元,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大户。“现在大小都算上有多头牛,还想再买一些扩大规模,争取养到头左右!”刘广印信心满满。吴青华介绍,伊和塔拉嘎查目前有多户养牛,存栏15头以上的有90多户,存栏50头以上的有40多户,存栏头以上的有3户,养殖1头牛年利润近万元。养得住,也要卖得出。吴青华说,大多数村民都靠养牛过上了好日子,也有一部分人另辟蹊径,做起了“牛经纪”,同样走上了致富道路。“牛经纪”是连接养殖户和客商的纽带,无形之中推动着牛产业的发展。朱金良是伊和塔拉嘎查一位有着20年经验的资深“牛经纪”。通过养牛,年轻时的他练就了一手养牛、看牛的绝活,一头牛站在面前,一眼就能分辨出牛品质的好坏。成为“牛经纪”后的第一笔生意就让他尝到了不小的甜头。“第一次给客户买了20多头牛,赚了多元。”朱金良说。就这样,他开始帮助当地养殖户和外地客商买牛卖牛,并开始小有名气,成了专业“牛经纪”。朱金良介绍,“客商提出想要购买什么样的牛,我就去挑选合适的,按斤估价后发走。”慢慢地,朱金良积累起良好的口碑。到年,甚至开始有南方客商慕名而来。“一年能发走多车,每车装30-90头牛不等。”朱金良说,“一年能挣个七八十万元吧!”“有了‘牛经纪’,每头牛至少能多卖四五百元,给养殖户带来很多实惠。”吴青华说。目前伊和塔拉嘎查牛存栏量近万头,“牛经纪”也达到了40多名,他们不但助力了“万头牛”规模的形成,更是推动“牛”经济日趋向好的推手。年,全嘎查养牛收入约万元。成熟的牛产业让伊和塔拉嘎查村民有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牛”经济也给这个村注入了巨大的发展信心。吴青华说,下一步计划在肉牛加工、粪污处理等方面做规划,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条,让村民更富,村屯环境更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74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