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奈曼旗 >> 奈曼旗美食 >> 绿肥黄瘦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极端重要,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李云平编辑高雪梅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李云平/摄)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沙化土地面积达6.12亿亩,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34.48%,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23.7%,分布于12个盟市的91个旗县(市、区)。

内蒙古土地沙化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干旱、风力大。内蒙古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70%,长期干旱形成沙化土地。人为因素一是过度开垦导致土地沙化,二是牧区草场过度放牧现象严重,导致植被退化、沙化、盐渍化。此外,矿区开采、中药材滥采等也是造成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极端重要,但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其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治沙四阶段

鉴于在全国的重要生态地位,内蒙古生态建设任务繁重,近年来每年完成林业生态建设任务多万亩,占全国生态建设总任务的九分之一。

据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治沙造林处处长张根喜介绍,内蒙古防沙治沙历程是一个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过程。全区沙化土地治理工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沙区范围内仅有万亩天然灌木林和残次林迹地,人工林只有15万亩。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不久后,处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磴口县、杭锦后旗和乌拉特后旗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防沙治沙。

年10月,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呼和浩特召开西北和内蒙古各省区第一次治沙规划会议,从此揭开防沙治沙的序幕。

在国家大力帮助下,内蒙古建立了一批国有治沙站,开展飞播治沙造林试验,完成重点沙漠和沙地综合考察和治理规划编制工作。

第二阶段从年到年。

年,国务院批准下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明确将风沙危害地区的防护林建设作为重点,共涉及内蒙古12个盟市的83个旗县。

年,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启动,将内蒙古乌审旗、翁牛特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开鲁县列为全国治沙重点县,将乌审旗、翁牛特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列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内蒙古防沙治沙工作步入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从年至年。

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年,国家启动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即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防护林建设工程、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和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内蒙古成为全国唯一的六大工程全部覆盖省区,确立了“把生态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努力建设成为祖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的发展战略。

第四阶段从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紧紧围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转变治理思路,由建设和保护并重向更加注重保护转变,由数量和质量并进向更加注重质量转变,由党委政府主导向更加注重党委政府、部门、企业、个人齐抓共建转变,由单一的生态建设向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治沙与治穷深度融合转变。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郝影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平均每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多万亩,约占全国沙化土地治理任务的40%以上,探索总结出了行政推动、政策促动、产业拉动、社会参与的荒漠化防治机制,走出了一条科学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路子。

在总体思路上,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以自然恢复为主,对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区和自然保护区和封育区、严重沙化退化和生态脆弱区、农区严格实行禁牧,对草原牧区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对沙化特别严重暂时不宜采取人工治理的地区依法实施土地封禁保护,同时通过转变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减轻林草植被的压力,使沙区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在建设内容上,内蒙古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造林种草治沙与飞播造林种草治沙及封沙育林(草)相结合,大力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及湿地保护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补奖等多项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实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在治理技术上,内蒙古根据防沙治沙的实际,以治沙、治水、治碱为重点,积极使用乡土植物种,科学配置防治模式;认真总结、筛选、组装配套适用的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加大示范应用力度,不断提高覆盖面;根据立地条件、生态环境恶化程度的不同,在不同区域突出不同的治理重点,采取相应的技术模式。

如何让沙化土地治理更加可持续性?内蒙古在实施传统生态工程防沙治沙的同时,探索为沙区治理注入产业动力。通过林沙草产业快速发展,逆向拉动沙化土地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建立以林木种植、特色经济林培育、林下经济、沙生植物资源利用、野生动物繁育、生物质能源和沙漠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

库布其“绿进沙退”

内蒙古自治区是额尔古纳河、嫩江、辽河的源头,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巴音温都尔五大沙漠和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乌珠穆沁五大沙地。

库布其的蒙古语意为“弓上的弦”。库布其沙漠总面积万亩,犹如一根弓弦横亘在黄河南岸的鄂尔多斯市西北部。这里年平均降雨量不足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0倍,被喻为“生命禁区”的中国第七大沙漠,曾经是京津沙尘暴气候的发源地之一。

经过几代人的实践探索,地方政府、治沙企业和沙区农牧民共同努力、研发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库布其沙漠治沙技术。

在库布其沙漠深处一个名为“那日沙”的地方,一根高十多米的标尺立在沙丘上,标尺上每隔一两米悬挂一个年份标牌,每个标牌都反映了当年的沙丘高度,最高点是年,向下依次为年、年、年……

亿利集团治沙专家张吉树告诉本刊记者,他们采用风向数据法造林技术大幅降低沙丘高度。这项技术利用削峰填谷原理,先确定流动沙丘所在地的主风向,然后在迎风坡四分之三的高度以下种植林木,未造林的坡顶便会被大风逐渐削平,栽植林木的地方得以固定。

年至今,他们利用此项技术治沙万亩,使库布其沙漠治理区的沙丘高度平均下降三分之一左右。

据介绍,当地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锁边切割、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治理思路,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治与区域防治相结合,研发运用容器苗造林、迎风坡造林、水气种植法、甘草平移种植、无人机飞播等治沙“黑科技”,科学有效推进库布其沙漠治理。

目前,库布其沙漠已完成修复治理.3万亩,植被覆盖度由上世纪80年代不足3%提升到53%,降水量明显增加,沙尘暴明显减少,总体趋势向好。

郝影说,库布其沙漠治理成效是内蒙古整体生态治理修复成果的缩影。在过去5年间,内蒙古共治理沙化土地.5万亩,占全国治理面积的40%以上,约等于3个北京的国土面积,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探索新路子

为了调动社会各类主体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内蒙古在实践中摸索出先造林后补贴、专业队造林等沙化土地治理模式,以及“四统一”“五到户”的管理模式。

所谓“四统一”,即完善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五到户”指的是任务到户、产权到户、责任到户、补助到户、服务到户。

张根喜说,内蒙古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带动全区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例如,赤峰市翁牛特旗集中治理土地沙化危害程度较重的区域,形成百万亩综合治沙基地;锡林郭勒盟多伦县集中人、财、物,建成百万亩樟子松基地;阿拉善盟利用产业拉动建成百万亩梭梭林基地。

在加大推进防沙治沙力度的同时,内蒙古实施草原补奖机制,坚决制止和打击乱砍滥伐、乱采滥挖、超载过牧等破坏植被行为,预防土地沙化,使沙区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目前,内蒙古共落实禁牧面积4.04亿亩、草畜平衡面积6.16亿亩,建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8处、面积近万亩。

同时,内蒙古把防沙治沙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探索出多种类型的产业化防治模式,重点培育发展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特种药用植物种植与加工经营、沙漠景观旅游等产业,走出一条“行政推动、政策促动、产业拉动、典型带动”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内蒙古森林覆盖率达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实现“双减少”。重点沙化土地治理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四大沙漠相对稳定,四大沙地林草盖度均有提高,部分地区呈现出“荒漠变绿洲”的景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9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