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味儿
文:李延辉
通辽市奈曼旗地处华北与东北临界点,在燕山辽水之间孕育着八千年从未间断的人文积淀,是一方有着鲜明特点的水土。
奈曼旗南部山区
现在,如果有一群通辽朋友聚会,大家总会很快地指出其中的哪一位:“你是奈曼的”。因为大家会从这个朋友或是言谈上或是交流方式上,亦或是其他说不清楚的信息上认出了“奈曼味儿”。这个“奈曼味儿”究竟是啥?谁也说不清,但是做为土生土长而又走遍了祖国南北的通辽奈曼人,我能明显从几个侧面感受奈曼味道。
说起奈曼味道,最明显的就是一口标准的奈曼老土话。
奈曼话,是一种独特的口音和方言。口音和方言,是一方文化的根基,也是一方文化传承最核心、最稳定、最不容易流失的部分,正是所谓的“口口相传”“方得真谛”。奈曼人说话,总会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味道没法具体描述,人们就用“土”字来形容,这种“老土”味儿,犹如吃了多年的老坛酱,总有一种“酱味”,喝了多年的老烧酒,总有一种“糟味”,已经渗透在奈曼的举止言行。有人说奈曼话是“土胡鲁满蒙”语,即土著民+胡语音+山东语音+满语音+蒙古语音相互融合而成,其实要想把奈曼口音特点说清楚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是,你只要来过奈曼,就会记忆深刻。
记得在一个编辑部里发生的笑谈流传至今:几个编辑记者坐在一起讨论通辽哪个地方的普通话更标准,这时,一旁看报的奈曼旗籍编辑发话了:“要说普通话,还是我(wǎng)们奈(nèi)曼的最标准(zhǔi)。”话音刚落,引发同事们哄堂大笑。这个奈曼籍编辑就是迟凤君,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他现在已经成了全国知名的作家。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出生成长在奈曼旗义隆永镇的“网红刘妈”,相信很多人看过“刘妈”的直播,她那令人捧腹的表演把地道的奈曼口音和奈曼方言演绎的淋漓尽致,说是演绎,其实这种语言现在奈曼旗民间仍然在广泛使用。有人考证由于奈曼旗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东西际会蒙汉交融的族群人口来源特点,奈曼口音和方言中混杂了一定的东北方言和口音,也混杂了一定的山东、河北方言和口音,总体上介于东北话和华北话之间,但是,奈曼话又具有明显区别于这些地方而自己独特的语汇和音调。
牤牛河
使用这种独特语言的范围并不大,其区域以奈曼旗牤牛河和叫来河流域为核心,西至敖汉旗,南至辽宁北票、喀左旗,北到老哈河、西辽河南岸,东至奈曼旗新镇白音昌,在这样一个大约方圆公里的地带发源。当地人有一口独特的口语发音,与其它地方明显不同。比如“肉”发音为“又”,“踩”叫“chǎi”,“日头”发音叫“意头”,“小米干(gán)饭熬(nāo)豆角子”,等等;其中有许多有音无字的语言,明显的如:“咱(záng)们(咱们)、扭们(你们)、怎么(zǒngmen、nǒngmen)、这么(zhòngmen、zòngmen)、我(wǎng)们、那么(nòngmen)、他(tāng)们”,等等;还有的可能是拟形、象声、会意词,只可意会不可以写文字表达的,比如:“砢碜(象形,寒碜)”、“莽撞点儿、莽实点儿(拟形,大一些)”、“老呔儿(拟声,河北乐亭一带人)”“嘎拉圈子”“呼搭(象声,一侧固定另一侧是活动)巾子”“嘎(gá)吱、嘎(gá)喳(象声,锅粑)”,“起灯儿(会意,取火用具火镰火石)、洋起灯儿(会意,洋人泊来取火具火柴、洋火儿)”、“哨一会儿(会意,几个人互损一会儿)”等等;再如,“你起(qǐe)这(zhei)嘎达”,不识字的农民说这话时的语意是明白的,意思是“你起身离这里远点”“起(qǐe)”究竟用哪个字对应,不好探求。更有意思的是,奈曼话中一些语汇在当地蒙古汉两种语言中音意均通用,如“嚼口jiáokou嚼克jiáoke(会意,指的是用来拌炒米或蘸糕点吃的一种奶制品)”、“博勒登盖(指膝盖)”、“直不道(不知道)”、“闹包坦(得病了)”、“孬肤(发炎)”、“扎固(治疗)”“正经八板儿(谐音会意,地道的意思,因为本地是契丹八部形成地,奈曼也是蒙古八的意思,皆由此来)”。
蒙汉结合的婚礼
这就造成了奈曼旗蒙古话的特别现象,就是很多语汇是蒙汉混杂使用的,这些话语,语音相近、语音相同,蒙古和汉族人都能听懂,也就是说,奈曼蒙古语也有着明显的“奈曼味儿”,这与当地流传的《老八板》《鸳鸯酷》《碧岱来玛》契丹乐曲极为相似。
奈曼是契丹音乐的发源地之一
上述这些语言是奈曼话的本质特征,也是“奈曼味儿”的主要成份,它非胡非汉,非东北、非河北,好像是一种单独的语种。语言学界有一个共识,就是一个地区的方言中象声、象形、会意那部分语汇,是这个地方本土最原始的语言,记载着这个地方的土著文化基因。因此,奈曼话中的“土味儿”是奈曼地区的土著语言,可能正是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乃至后来的东胡鲜卑契丹蒙满文化的基因遗留。这种“老土”话是奈曼当地土著文化的活化石,甚至可称“红山遗韵”。
说起奈曼味道,最浓厚的就是一坛陈封多年的奈曼老坛酱。
来过奈曼的朋友们大都品尝过风味独特的奈曼美食,尝过奈曼美食的人无不流连忘返,奈曼美食确实容易“上瘾”。
羊蝎子
想想从奈曼走进北京的羊蝎子,孟家段沙湖的全鱼宴,兴隆庄的烀驴肉和驴肉蒸饺,各个农家小馆铁锅炖沙地散逛鸡、家常手把羊肉、荞面羊血肠、荞面血肠杀猪菜,总会有一样能让你尽满足口腹之欲,欲罢不能,且不说这些大餐大菜,就是区区的奈曼小米干饭菜包、奈曼拨面条这样的小吃,又是让多少奈曼游子、宾朋牵挂和回味呀!这些美食让每天享用它们的奈曼人深深地浸染了浓浓的奈曼味道,让光顾奈曼品尝它们的外地人深深地记住了浓浓的奈曼味道,让出游外地的奈曼人深深地眷恋着浓浓的奈曼味道。在呼市有两个餐馆,一个做蒙古餐的叫奈曼食府,另一个做家常菜的叫奈曼人家,这两家都是火到每天爆棚,我每次去呼市都必到这两个地方。
拨荞面条
然而,细细地考究,这些美食之所以诱人,究竟是什么导致它的独特和醉人呢?我认为奈曼美食的诱人之处就在于它的纯、咸、醇、酽。纯是就食材来说的,这些食材都之取于当地最自然、道地、纯真、绿色的农畜产品;而咸、醇、酽都与当地的一种烹饪习惯和佐料有关,那就是无论是家常便饭还是摆席待客,无论是煎炒烹炖还是拌醮腌包,奈曼人烹饪都离不开用一种重要的佐料——咸咸的奈曼老坛酱。奈曼人有句俗语,对奈曼坛酱的喜爱表达的淋漓尽致:餐桌上宁可十日无肉,不可一餐无酱;宁舍肉丸子,不舍酱盘子。就连发端于锡林草原的清水手把肉来到奈曼后,也变成了酱炖手把肉,可以说,没有奈曼旗坛酱参与佐料的餐饮食品,就不是地道的奈曼旗餐饮。“二月(农历)不下酱,骡子要上炕”、“三月炒豆,六月下酱”、“三月豆香飘满街,六月酱香传户里”,是奈曼千百年来流传的民谚,也是奈曼人家衡量勤俭持家和炊事水平的标准。
所以还有人戏称,奈曼口音是吃坛酱和红咸菜疙瘩呴出来的。红咸菜疙瘩也是将芥菜头直接放入酱坛子里腌渍出来的。
奈曼人家传方法制作坛酱工序繁琐、方法独特,是一种工艺古老而复杂的厌氧发酵食品。据考证,坛酱也是源于红山文化区域范围内的独特产物,其工艺流程和口味上都不同于现在全国各地的大酱,其中最主要的是至少经历低温、高温、常温三次以上不同方式的发酵,而且在成酱可以食用以后,还要继续进行缓慢的后发酵以产生酱香,因此奈曼坛酱类似陈醋和陈粬有越陈越香之说。奈曼坛酱的配方也很独特,大豆、麦麸是两大主料,食盐是控制发酵和调味的重要配料,其它材料和制作程序则因不同家庭各自口传身授而方法各异,因此有百家酱百家味的说法。
据考察,奈曼坛酱源自东胡,《钦定热河志》记载:“戎菽又名胡豆,种出山戎,北土甚多。”《管子内言》:“山戎有冬葱(大葱)、戎菽(豆类),今伐之,故其物布天下。”有专家认为,汉代开始以豆酱为主流的中国酱,就源自东胡坛酱;还很可能就是齐桓公北伐山戎,通过“老马识途”走出奈曼宝古图沙漠后,带回去的戎菽等物种以及坛酱这种民间工艺。
日本有学者研究生物体的随附菌群认为,同是一个菌种,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物体上,在同一种生物体的不同群落中,甚至是在同一个群落里不同血缘的家庭的人身上和生活环境中,其特性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甚至认为每个人的不同脾气禀性和喜怒哀乐都是由这个人自身随附的菌群决定或干预的。
自几千前红山、戎、胡族群肇始,奈曼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就在酱耙子的一拉一捣中回味悠长,变的是奈曼百家的酵菌蕴出了酱香百味,不变的是这里的酵母总能酿出浓酽醇厚的豆粬酱香,闻之醉人心脾,食之融入血液,这股酱香渗入奈曼人骨髓,日用而不觉,也许这就是奈曼味道。
说起奈曼味道,最深沉的应该是一股子包容坚忍克难求进的奈曼老土劲儿。
在一群通辽人当中很快能认出来谁奈曼人,不仅仅是因他口音“土”,还因为他的行为方式也带着股“老土劲儿”。“奈曼人是通辽的犹太人”,这个坊间判断或褒或贬或谐或趣,无法琢磨,不置可否,但直觉上感到这也恰好是奈曼人的奈曼味道。
奈曼人从不生分,包容豁达厚道淳朴。
奈曼旗八千多平方公里的山川沙草上,经历了红山栖衍、幽戎共处、燕胡交融、鲜卑聚散、契丹沉浮、辽金争霸、木华黎驻牧、乃蛮部封郡、借地养民、辽吉后方等重大历史变迁,保留了中国最早的北方土著族群基因,融入了几乎中国北方所有草原民族的血缘成分,汇聚了中原和北方各省迁徙过来家族姓氏,经过长期的融炼,形成了一家亲的认同感和共同的性格。
在奈曼旗无论蒙汉、无论外地人还是本地人、无论是陌生人还是老朋友,一句:“咱(zánɡ)们”出口,体现了包容、亲切、诚信、淳朴、豪放的品德性格;相见就是好朋友,相识就是亲兄弟,相知就是一家人,一盘子大葱醮酱甚至一个红咸菜疙瘩(gāda)也能喝顿烧酒攀攀兄弟情,这就是奈曼人。
奈曼人从不认怂,困境求生逆境求进。
奈曼旗南山中沙北河川,两山六沙二分田,几乎微缩了中国除喀斯特、丹霞以外的所有地貌地形,有“一旗看全区,微缩内蒙古”之称。这在今天发展全域旅游来看是很好的资源,但在从前靠天吃饭和与恶劣条件斗争的漫长世纪里可不是好事情。
今天的兴隆沼林海
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失败的痛苦,不知道流干了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不知道耗尽了几代人心思气力,奈曼旗硬生生在茫茫沙海上造出与赛罕坝相提并论的百万亩兴隆沼林海,硬生生在“穷棒子梁”上种出了可比哈密的二十万亩沙地西瓜,硬生生在一座座沙丘上造起了可称“复活楼兰”的二十多平方公里现代化城镇,硬生生在荒山秃岭上种出了两万多亩可称为“摇钱树”的扁杏林。
怪柳林风光
“西胡杨东胡柳”说的是奈曼的万亩怪柳林;“南有观澜北有奈曼”说的是全国创作条件最好的奈曼版画基地;“西有包头东有奈曼”说的是与包头城中草原和草原钢城相同特点的奈曼城中沙地公园和百万吨不锈钢产业园。
城中的生态公园
从不服输、坚忍图强,不达目的不罢休,这就是奈曼人。
奈曼人从不张扬,圆融内敛崇德尚文。
无论同历史上还是当代通辽人中衡量,乃至同内蒙古自治区各旗县相比较,奈曼人从政当大官的人不多,但是科技文化人才辈出。单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3部《蒙古族历史文化精品文库》丛书来讲,就有7部为奈曼人所著,其中包含了奈曼籍蒙古族军旅作家巴根用汉文创作的长篇小说3部。现在从自治区各新闻单位和大学中随便找上几桌子编辑记者或教授聚个餐是件很轻松的事儿。
奈曼旗自然和社会两大科学领域名人层出。当今代表有,出生成长于内蒙古的唯一一位中科院院士闫楚良,出生于奈曼旗白音昌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成为我国著名飞机结构可靠性专家,建立了飞机经济寿命可靠性理论,为大幅提高我国飞机现役使用寿命和保障飞机飞行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闫楚良院士
现任财政部副部长、国际税收论坛副主席的史耀斌,最初从奈曼旗广播事业局工人参加工作,通过不断的进修学习,在会计、税收、财政和宏观、微观经济学理论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发表了数十篇(部)专著,组织实施了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增值税转型试点、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一系列重大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工作。
塔塔统阿画像
古代乃蛮部先人塔塔统阿所创制的蒙古文字至今为蒙古族所通用;古今蒙古族十大科学家、蒙医药鼻祖占布拉道尔吉的药学巨著《蒙药正典》被誉为“蒙药学的《本草纲目》”,其本人也被誉为“蒙古民族的李时珍”,其实他还是精通显密的佛学大师;蒙古族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思想家、教育家梁布和贺什格(梁玉岚)则是蒙古民族新文化先驱,他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想的影响,创办“蒙文学会”,创刊了第一个蒙古文杂志《丙寅》,创办了通辽地区第一所中学“开鲁国高”,为蒙古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蒙古族史学家、文学家、翻译家、教育文化组织活动家戈瓦(道润梯步),是内蒙古的蒙古史学科和蒙古文献学科建设的奠基人之一。
占布拉道尔吉
说奈曼人圆融内敛,主要是平时多做少说,不愿意出风头,可奈曼人要说起话来,还真是连绵不断、滔滔不绝。奈曼农民、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顾双燕在两会期间与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话,就三农问题侃侃而谈,原定五分钟却一直问答如流半个小时;更出奇的是,年8月,温家宝总理到奈曼旗视察旱情时与义隆永镇的农民闫凤华对话,又是一个淋漓尽致、透透彻彻,最后温总理笑着说“原来你们奈曼旗的女同志个个都是顾双燕。”
这些奈曼人或许从不同时代、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奈曼人的特点,却都带出一种“奈曼劲儿”。
感受奈曼味道是个回味悠长的话题。而今,人们只知道南山有断续残垣,但不知道那就是秦始皇万里长城的前身,人们只知道家中有坛老豆酱,但不知道那就是东胡老粬的延续,人们只知道这里操着一口老土话,但不知道那也许是红山先民的遗韵。
品味奈曼是个常品常新的感觉。出生成长于奈曼旗土城子乡土城子村、自已戏称“土帅”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徐文海为他的家乡土城子做了一首藏头诗,前四句是这样表达的,“土到极处大雅生,城因太久有盛名。子民勤善风水立,乡接辽北蒙南情。”这诗里面又包含着一种品味,也包含着一种品位。
而我现在的感觉则是,乃蛮不蛮,奈曼不慢,胸怀坦荡、诚实守信、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奈曼人正在大步流星地实干赶超、绿色崛起!
来源:奈曼旗融媒体中心
编辑:胡杨
审核:李文静
终审:王爱国
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配合!
何谓奈曼(柒篇)
奈曼融媒体平台:
官方网站:奈曼旗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