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较好的酒渣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210310/8733714.html

宝石柱(1911—1989)是蒙古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自幼酷爱艺术,青少年时期拜师玛日哈扎布学习雕塑、绘画等艺术。4年的学徒生活结束后,宝石柱显露出了超群的才华。捏泥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剪窗花,想象别致精巧细腻;挥笔作画更是形象生动,传神逼真。他以大沁庙为中心,走遍奈曼旗、库伦旗等寺庙和奈曼旗王府。先后到波日和硕庙、衙门庙、孟根庙、双山庙、葛根庙等寺庙和奈曼旗王府从事艺术创作。从1931年到1945年,他雕塑各类佛像几百尊,绘制王爷和佛像壁画上千幅。

“文化大革命”期间,去除“牛、鬼、蛇、神”之风盛行,在此政治运动的压力下,几个庙宇被铲除,几百尊佛像也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不再复还。目前尚存的,有宝石柱创作痕迹的庙宇只有库伦庙,但是也经过了后人的描摹。宝石柱在后期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又不断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将民族的本土的元素不断渗入其中。这里面有关泥塑的制作方法有其考究之处。譬如泥塑中的泥不是普通的泥,通过宝石柱之子乌兰巴拉讲述,此“泥”是专门取自奈曼旗的青龙山镇和沙日浩来镇边境的红黏土,黏土经过晾干之后,再浸泡、过筛。过筛起到过滤的作用,所用的“土”要取其精细的土质,精细程度就像家里的白面一样。然后再买来“毛头纸”(这种纸是过去农民自己做的纸,没有厂家生产,不细腻,但是拉力很强,有黏性)放在水里溶解,然后与土混在一起,再用水泡几天。经过几天的发酵方可使用。后来由于买不到毛头纸,多用“棉花”代替毛头纸(这也是宝石柱之子乌兰巴拉经过反复试验找到的最好替代品)。其制作的原理相同,也要把棉花经过长时间的浸泡,变成细丝状最好,混入泥里再泡几天,“泥”比平常吃的“粥”要稍微干一些为好。这样的泥比用毛头纸混合而成的更有黏性。“文化大革命”期间,宝石柱克服种种困难,成功仿制了由114个人像组成的大型泥塑《收租院》。仿照四川大邑县的照片按比例定型,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意。据其子描述,《收租院》是仿照,而不是照搬,其中有一个母亲的泥塑形象,就是以宝石柱的妻子为原型,还有一个“打手”的形象,他是按照镜子上自己凸出的“将军肚”进行创作的,泥塑之中已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奈曼旗文化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