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通辽日报

万物共生一座“绿富美”生态之城在崛起

——《版画里的“通辽形象”》系列策划之五

王永志《辽河公园》

舍其力格尔《黄牛天堂》

蒋艳玲《旧貌换新颜——开鲁北沼生态治理》

罗中伟《锦绣草原》

陈文丽《多彩乡村——浩日彦艾勒嘎查》

王永志《库伦海斯万亩生态林》

田宏图《四季牧歌之“草原之夏”》

王文亭《乌旦塔拉枫林》

扫一扫,观看视频

扫码观看更多精彩

本报记者康桂君巴图乌力吉张静沃婉晴

讲好通辽生态发展的故事,以谁开头?

科尔沁文化精品和通辽四大文化产业之一,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哲里木版画将“绿富美”生态之城带到中国美术馆,一幅幅精湛的艺术创作,将通辽生态人文生动的呈现。

从《沙漠绿洲——大青沟》到《天然氧吧——乌斯吐》,从《四季牧歌之“草原之夏”》到《锦绣草原》,从《库伦海斯万亩生态林》到《开鲁北沼生态治理》《奈曼兴隆沼生态综合治理》……一幅幅哲里木版画见证了通辽大地的生态改善,也是近年来,通辽坚持绿色发展,切实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缩影。

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百废待兴,到今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几代共和国建设者留下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成为广大美术工作者用画笔热忱描绘伟大时代的动力源泉。他们用心用情用功描绘时代风采。

每一幅版画,都是一个盛景!

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苏新平说,哲里木版画以丰富的版画艺术语言和激情豪迈的表现手法,把科尔沁的故事传播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和谐共生

晨光微露,积蓄一夜的辽河公园为整座城市带来沁脾空气,环湖沿岸,慢跑者们陆续加入,踏着暗红色的健身跑道一路前行,第一时间感受这座城市新的不一样的生态气质。姬兴东的《晨曲》,吉日木图的《新城之恋》……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辽河公园在版画家的笔下,展现出自然的磅礴之力与生态之美。

近年来,在城市园林规划上,通辽人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对河水干涸、土地沙化、植被退化的区域进行科学规划,将乌力吉木仁河引入西辽河城区段,形成了风景怡人的滨水城市公园,对保护原生植被、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抑制风沙扬尘、治理空气污染、补给地下水起到了积极作用,构成了城市绿地系统中城市园林景观的中轴线,将新老城区的园林景观有机巧妙地连接成一个绿色的生态体系,使地域内生物链延展到城市空间,使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

清晨,百灵鸟在林冠唱出欢快的歌声;微波荡漾,小野鸭笨拙地跟上了妈妈的步伐。市民公园,那灵动的身影是小松鼠在跳跃;夜幕降临,闪亮的双眸是狐狸觅食的欢喜。多样生命,虽生而不同,却于通辽之境,相依而存。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其列入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通过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通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这一切,是从党中央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度投入,是从政府机关到基层群众的一致行动,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行动中守护好山水林木、万物生灵。

在阿古拉湿地,大雁乘着季风一路北下,飞越几千公里的华夏大地,走过高山、湖泊、长城、城市、最终回到它们的家园;科尔沁草原,是生命的天堂,从野兔到狐狸、狼,这里为所有栖居于此的生命提供着最温暖的庇护。

通辽大地上的人们,用薪火相传坚守着心灵家园,用智慧构建着和谐家园。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物相连;生物、生命、生活,生生不息。

绿富同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陈文丽的《多彩乡村——浩日彦艾勒嘎查》,金山的《和谐乡村》,李范义的《适游宜居——花吐古拉》,再现了昔日陶渊明笔下如梦如幻的桃花源,如今已成为星罗棋布于通辽大地的真实田园,旖旎风光,随处可见。

吕红梅的《又见海棠红》哲里木版画作品,鲜活而生动,呼之欲出。金秋九月,硕果飘香。在开鲁县,在科左中旗,科左后旗……鸡心果陆续进入采摘季,果农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串串红彤彤的鸡心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果农们穿梭在林间,摘果动作娴熟,顷刻间,又大又红的鸡心果就被收入囊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人在吃饱穿暖、精神富足中实现双“丰收”;从“乡村振兴”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看出了草原人对建设美好家园的向往与追求。

王永志的《库伦海斯万亩生态林》,蒋艳玲的《开鲁北沼生态治理》,扎力根的《奈曼兴隆沼生态综合治理》,在地域美术探索之路上,通辽美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与思考,逐渐超越了仅仅从情感上、形貌上“爱通辽、画通辽”这样一种再现通辽景物的层次,而上升为对地域文化精神的探求。

多年来,通辽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多块“国”字号品牌,打造了一批国家4A级景区和一大批国家3A级景区。这里涌现出以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科左后旗散都苏木车家窝堡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

生态环境的治理,不仅让美丽通辽展新颜,更是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红火。

生态蝶变

夏日,科尔沁草原迎来了最美的季节。茫茫原野、一望无际,绿草如毯、野花遍地……金山的《山披锦绣》,田宏图的《四季牧歌之“草原之夏”》,杭盖的《草木含钟灵——珠日河草原》,罗中伟的《锦绣草原》,吕红梅的《碧水微澜》,陈立的《归》,蒋艳玲的《沙漠绿洲——大青沟》《天然氧吧——乌斯吐》,从多角度、多视野呈现了一片片原生态的大草原。

将时间拨回10年前,通辽大地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长期超载放牧导致草原快速退化、土壤蓄水力降低、境内多条河流断流、放牧收入逐年下降的严峻形势,通辽人着眼于长远,大力实施生态战略。近年来,通辽在大保护中促进大修复,不断擦亮草原靓丽的生态“名片”。通过退牧还草、禁牧封育、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以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镇为例,从年起,阿日昆都楞镇启动“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3亿元,先后搬迁转移哈拉嘎图、明格日图等11个自然村的户人。对于搬迁区域的草原,实行全年禁牧禁垦,建成了80万亩无人无畜区域和万亩集中连片的生态功能区。

经过多年来的封禁保护和自然修复,阿日昆都楞草原实现了“美丽蝶变”:干涸的河流重新流淌,牧草长势一年比一年好,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涵养水源功能得到极大提升,草原生态明显好转,马鹿、狐狸等10多种兽类及蓑羽鹤、草原雕等近20种鸟类重现草原,广袤的科尔沁草原,从过载负累中苏醒,一展身姿便容妆曼妙。在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扎鲁特旗,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科左后旗阿古拉湿地,在科左中旗万亩湿地丰库牧场……近草如茵如海,远林如黛如诗,天然“肺叶”连生,人与自然和谐入画的美丽风景,形成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星空深邃、大地广博。讲好通辽故事,提升大美通辽形象。在科尔沁草原无与伦比的秀美山川之间,生态的故事无穷无尽,时时刻刻都在上演。或许在一幅幅哲里木版画之中,更能触碰到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跳动脉搏,更能见证到美丽通辽的新图景。

今天,通辽人正以生态理念和国际视野,赋予这片土地全新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30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